八喜电子书 > 文学名著电子书 > 荀子 >

第14部分

荀子-第14部分

小说: 荀子 字数: 每页4000字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
使人之心伤;姚冶之容,郑卫之音,使人之心淫;绅端章甫,舞《韶》歌《武》,

使人之心庄。故君子耳不听淫声,目不视女色,口不出恶言,此三者,君子慎之。

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,逆气成象而乱生焉;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,顺气成象而

治生焉。唱和有应,善恶相象,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。君子以钟鼓道志,以琴瑟

乐心,动以干戚,饰以羽旄,从以磬管。故其清明象天,其广大象地,其俯仰周

旋有似於四时。故乐行而志清,礼修而行成,耳目聪明,血气和平,移风易俗,

天下皆宁,美善相乐。故曰:乐者,乐也。君子乐得其道,小人乐得其欲。以道

制欲,则乐而不乱;以欲忘道,则惑而不乐。故乐者,所以道乐也,金石丝竹,

所以道德也。乐行而民乡方矣。故乐者,治人之盛者也,而墨子非之。且乐也者,

和之不可变者也;礼也者,理之不可易者也。乐合同,礼别异。礼乐之统,管乎

人心矣。穷本极变,乐之情也;著诚去伪,礼之经也。墨子非之,几遇刑也。明

王已没,莫之正也。愚者学之,危其身也。君子明乐,乃其德也。乱世恶善,不

此听也。於乎哀哉!不得成也。弟子勉学,无所营也。声乐之象:鼓大丽,钟统

实,磬廉制,竽笙箫和,埂a发猛,埙篪翁博,瑟易良,琴妇好,歌清尽,舞意

天道兼。鼓,其乐之君邪!故鼓似天,钟似地,磬似水,竽笙、箫和、埂菩

辰日月,鞉、柷、拊、鞷、椌、楬似万物。曷以知舞之意?曰:目不

自见,耳不自闻也,然而治俯仰、诎信、进退、迟速莫不廉制,尽筋骨之力以要

钟鼓俯会之节,而靡有悖逆者,众积意讠犀々乎!

吾观於乡,而知王道之易易也。主人亲速宾及介,而众宾皆从之,至于门外,

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皆入,贵贱之义别矣。三揖至於阶,三让以宾升。拜至,献

酬,辞让之节繁。及介省矣。至于众宾,升受,坐祭,立饮,不酢而降。隆杀之

义辨矣。工入,升歌三终,主人献之;笙入三终,主人献之;间歌三终,合乐三

终,工告乐备,遂出。二人扬觯,乃立司正。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。宾酬主人,

主人酬介,介酬众宾,少长以齿,终於沃洗者焉,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。降,说

屦,升坐,修爵无数。饮酒之节,朝不废朝,莫不废夕。宾出,主人拜送,节文

终遂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。贵贱明,隆杀辨,和乐而不流,弟长而无遗,安

燕而不乱:此五行者,足以正身安国矣。彼国安而天下安。故曰:吾观於乡,而

知王道之易易也。

乱世之征:其服组,其容妇,其俗淫,其志利,其行杂,其声乐险,其文章

匿而采,其养生无度,其送死瘠墨,贱礼义而贵勇力,贫则为盗,富则为贼。治

世反是也。

解蔽第二十一

凡人之患,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。治则复经,两疑则惑矣。天下无二道,圣

人无两心。今诸侯异政,百家异说,则必或是或非,或治或乱。乱国之君,乱家

之人,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。妒缪於道而人诱其所迨也。私其所积,唯

恐闻其恶也;倚其所私,以观异术,唯恐闻其美也。是以与治离走而是己不辍也,

岂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!心不使焉,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,雷鼓在侧而耳不

闻,况於使者乎!德道之人,乱国之君非之上,乱家之人非之下,岂不哀哉!

故为蔽:欲为蔽,恶为蔽,始为蔽,终为蔽,远为蔽,近为蔽,博为蔽,浅

为蔽,古为蔽,今为蔽。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,此心术之公患也。昔人君之蔽

者,夏桀、殷纣是也。桀蔽於末喜、斯观,而不知关龙逢,以惑其心而乱其行;

纣蔽於妲己、飞廉,而不知微子启,以惑其心而乱其行。故群臣去忠而事私,百

姓怨非而不用,贤良退处而隐逃,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。桀死於

亭山,纣县於赤旆,身不先知,人又莫之谏,此蔽塞之祸也。成汤监於夏桀,故

主其心而慎治之,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,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。文

王监於殷纣,故主其心而慎治之,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,此其所以代殷王

而受九牧也。远方莫不致其珍,故目视备色,耳听备声,口食备味,形居备宫,

名受备号,生则天下歌,死则四海哭,夫是之谓至盛。《诗》曰:“凤凰秋秋,

其翼若干,其声若箫。有凤有凰,乐帝之心。”此不蔽之福也。昔人臣之蔽者,

唐鞅、奚齐是也。唐鞅蔽於欲权而逐载子,奚齐蔽於欲国而罪申生,唐鞅戮於宋,

奚齐戮於晋。逐贤相而罪孝兄,身为刑戮,然而不知,此蔽塞之祸也。故以贪鄙、

背叛、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,自古及今,未尝有之也。鲍叔、甯戚、隰朋仁知且

不蔽,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;召公、吕望仁知且不蔽,故能持周公而

名利福禄与周公齐。传曰:“知贤之为明,辅贤之谓能,勉之彊之,其福必长。”

此之谓也。此不蔽之福也。昔宾孟之蔽者,乱家是也。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,宋

子蔽於欲而不知得,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贤,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,惠子蔽於辞而

不知实,庄子蔽於天而不知人。故由用谓之道,尽利矣;由欲谓之道,尽嗛矣;

由法谓之道,尽数矣;由埶谓之道,尽便矣;由辞谓之道,尽论矣;由天谓之道,

尽因矣:此数具者,皆道之一隅也。夫道者,体常而尽变,一隅不足以举之。曲

知之人,观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,故以为足而饰之,内以自乱,外以惑人,

上以蔽下,下以蔽上,此蔽塞之祸也。孔子仁知且不蔽,故学乱术,足以为先王

者也。一家得周道,举而用之,不蔽於成积也。故德与周公齐,名与三王并,此

不蔽之福也。圣人知心术之患,见蔽塞之祸,故无欲无恶,无始无终,无近无远,

无博无浅,无古无今,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。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。何

谓衡?曰:道。故心不可以不知道。心不知道,则不可道而可非道。人孰欲得恣

而守其所不可,以禁其所可?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,则必合於不道人,而不知合

於道人。以其不可道之心,与不道人论道人,乱之本也。夫何以知!曰:心知道,

然后可道;可道,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。以其可道之心取人,则合於道人,而不

合於不道之人矣。以其可道之心,与道人论非道,治之要也。何患不知?故治之

要在於知道。人何以知道?曰:心。心何以知?曰:虚壹而静。心未尝不臧也,

然而有所谓虚;心未尝不满也,然而有所谓一;心未尝不动也,然而有所谓静。

人生而有知,知而有志。志也者,臧也,然而有所谓虚,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

之虚。心生而有知,知而有异,异也者,同时兼知之。同时兼知之,两也,然而

有所谓一,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。心,卧则梦,偷则自行,使之则谋。故心未

尝不动也,然而有所谓静,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。未得道而求道者,谓之虚壹而

静。作之: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,将事道者之壹则尽,尽将思道者静则察。知道

察,知道行,体道者也。虚壹而静,谓之大清明。万物莫形而不见,莫见而不论,

莫论而失位。坐於室而见四海,处於今而论久远,疏观万物而知其情,参稽治乱

而通其度,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,制割大理,而宇宙里矣。恢恢广广,孰知其极?

睾睾广广,孰知其德?涫涫纷纷,孰知其形?明参日月,大满八极,夫是之谓大

人。夫恶有蔽矣哉!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,出令而无所受令。自禁也,

自使也,自夺也,自取也,自行也,自止也。故口可劫而使墨云,形可劫而使诎

申,心不可劫而使易意,是之则受,非之则辞。故曰:心容其择也,无禁必自见,

其物也杂博,其情之至也不贰。《诗》云:“采采卷耳,不盈倾筐。嗟我怀人,

置彼周行。”倾筐易满也,卷耳易得也,然而不可以贰周行。故曰:心枝则无知,

倾则不精,贰则疑惑。以赞稽之,万物可兼知也。身尽其故则美,类不可两也,

故知者择一而壹焉。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,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贾师,工精

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。有人也,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,曰:精於道者也,精

於物者也。精於物者以物物,精於道者兼物物。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。壹於

道则正,以赞稽物则察,以正志行察论,则万物官矣。昔者舜之治天下也,不以

事诏而万物成。处一危之,其荣满侧;养一之微,荣矣而未知。故《道经》曰:

“人心之危,道心之微。”危微之几,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。故人心譬如盘水,

正错而勿动,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,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。微风过之,湛浊

动乎下,清明乱於上,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。心亦如是矣。故导之以理,养之

以清,物莫之倾,则足以定是非,决嫌疑矣。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,其心内倾,

则不足以决庶理矣。故好书者众矣,而仓颉独传者,壹也;好稼者众矣,而后稷

独传者,壹也;好乐者众矣,而夔独传者,壹也;好义者众矣,而舜独传者,壹

也。倕作弓,浮游作矢,而羿精於射;奚仲作车,乘杜作乘马,而造父精於御。

自古及今,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。曾子曰:“是其庭可以搏鼠,恶能与我歌矣!”

空石之中有人焉,其名曰觙,其为人也,善射以好思。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,

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,是以辟耳目之欲,而远蚊虻之声,闲居静思则通。思仁若

是,可谓微乎?孟子恶败而出妻,可谓能自强矣;有子恶卧而焠掌,可谓能自忍

矣,未及好也。辟耳目之欲,可谓能自强矣,未及思也。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,

可谓危矣,未可谓微也。夫微者,至人也。至人也,何彊,何忍,何危?故浊明

外景,清明内景。圣人纵其欲,兼其情,而制焉者理矣,夫何彊,何忍,何危?

故仁者之行道也,无为也;圣人之行道也,无强也。仁者之思也恭,圣人之思也

乐。此治心之道也。

凡观物有疑,中心不定,则外物不清,吾虑不清,则未可定然否也。冥冥而

行者,见寝石以为伏虎也,见植林以为后人也,冥冥蔽其明也。醉者越百步之沟,

以为蹞步之浍也,俯而出城门,以为小之闺也,酒乱其神也。厌目而视者,视

一为两;掩耳而听者,听漠漠而以为哅々:埶乱其官也。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,

而求羊者不下牵也,远蔽其大也,从山下望木者,十仞之木若箸,而求箸者不上

折也,高蔽其长也。水动而景摇,人不以定美恶,水埶玄也。瞽者仰视而不见星,

人不以定有无,用精惑也。有人焉,以此时定物,则世之愚者也。彼愚者之定物,

以疑决疑,决必不当。夫苟不当,安能无过乎?夏首之南有人焉,曰涓蜀梁,其

为人也,愚而善畏。明月而宵行,俯见其影,以为伏鬼也,仰视其发,以为立魅

也,背而走,比至其家,失气而死,岂不哀哉!凡人之有鬼也,必以其感忽之间、

疑玄之时定之。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,而己以定事。故伤於湿而击鼓鼓

痹,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,而未有俞疾之福也。故虽不在夏首之南,则无以异

矣。

凡以知,人之性也;可以知,物之理也。以可以知人之性,求可以知物之理

而无所疑止之,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。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,已不足以浃万物之

变,与愚者若一。学,老身长子而与愚者若一,犹不知错,夫是之谓妄人。故学

也者,固学止之也。恶乎止之?曰:止诸至足。曷谓至足?曰:圣也。圣也者,

尽伦者也;王也者,尽制者也;两尽者,足以为天下极矣。故学者,以圣王为师,

案以圣王之制为法,法其法,以求其统类,以务象效其人。向是而务,士也;类

是而几,君子也;知之,圣人也。故有知非以虑是,则谓之惧;有勇非以持是,

则谓之贼;察孰非以分是,则谓之篡;多能非以修荡是,则谓之知;辩利非以言

是,则谓之詍。传曰:“天下有二:非察是,是察非。”谓合王制与不合王制

也。天下有不以是为隆正也,然而犹有能分是非、治曲直者邪?若夫非分是非,

非治曲直,非辨治乱,非治人道,虽能之无益於人,不能无损於人。案直将治怪

说,玩奇辞,以相挠滑也;案强钳而利口,厚颜而忍诟,无正而恣睢,妄辨而几

利;不好辞让,不敬礼节,而好相推挤:此乱世奸人之说也,则天下之治说者方

多然矣。传曰:“析辞而为察,言物而为辨,君子贱之;博闻强志,不合王制,

君子贱之。”此之谓也。为之无益於成也,求之无益於得也,忧戚之无益於几也,

则广焉能弃之矣。不以自妨也,不少顷干之胸中。不慕往,不闵来,无邑怜之心,

当时则动,物至而应,事起而辨,治乱可否,昭然明矣。

周而成,泄而败,明君无之有也;宣而成,隐而败,暗君无之有也。故君人

者周则谗言至矣,直言反矣,小人迩而君子远矣。《诗》云:“墨以为明,狐狸

而苍。”此言上幽而下险也。君人者宣则直言至矣,而谗言反矣,君子迩而小人

远矣。《诗》曰:“明明在下,赫赫在上。”此言上明而下化也。

正名第二十二

后王之成名:刑名从商,爵名从周,文名从礼。散名之加於万物者,则从诸

夏之成俗曲期,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。

散名之在人者: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。性之和所生,精合感应,不事而自然

谓之性。性之好、恶、喜、怒、哀、乐谓之情。情然而
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

你可能喜欢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