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喜电子书 > 历史军事电子书 > 权倾大宋 >

第548部分

权倾大宋-第548部分

小说: 权倾大宋 字数: 每页4000字

按键盘上方向键 ← 或 → 可快速上下翻页,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,按键盘上方向键 ↑ 可回到本页顶部!
————未阅读完?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!




“再说,朝廷有定制,在乡村民必须保留三亩留田,任何人不得买,只要勤快点,饿不死人的。你要想过得好点,那就学点手艺进入工坊,吃自家的粮食,赚着手工的钱,岂不是更好?”

刘仁凤无法辩驳,朝廷的农田水利敕令的确有规定,在乡村民每户三亩土地,不得进行买,更不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强取豪夺,哪怕就是荒芜也不许动,以南方稻米两熟产量来说,足足够四口之家主粮。

更何况,玉泉山的经费来源,八成都是研究院的贡献,就算你说吃喝用那些学田,已经能紧巴巴地过日子,也绝不可能拿出高薪聘请名士,要知道大儒的例钱,都要赶上尚六部了,凭借田亩收成是难以做到的。

再说,精英论是王秀在心学正论中提出,经过不断总结拔高,已经深深地植入士人心中。

虽说,宗良对刘仁凤不满意,却也不愿他过于难堪,眼看费苏得理不饶人,口诛笔伐的差不多了,温声道:“诸子各持一说,三哥就在海外是万里风波,岂知国内君子。”

李长昇看了眼宗良,并没有说话,反倒是封元笑道:“不要在先生面前说大道理。”

刘仁凤相当的憋屈,却深感自己的孤立,不要说宗良、封元这些曾经患难兄弟,好歹也算给他些许脸面,费苏这一代门人,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,人家不会给他半点机会。

只是不能低头认输,淡然道:“道理使然,圣贤治国在乎一个理字,实非我等所等参详。”

“存天理、灭人欲,话是说的不错,却要看你怎样理解,经是一部好经,可惜和上念歪了,圣人也会无奈。天理永存于世,人欲亦是天理,无欲无求哪来的展?”

王秀见刘仁凤想说话,果断地转看着薄章,微笑道:“那么多年,真是苦了你!”

一直没有说话的薄章,那么多年也是历经风雨,大千世界、亿万种族见识多了,岂能不知兄弟们的矛盾,是人就会有思想,有了思想就会有分歧,有了分歧就会有矛盾。

他是历经生死的人,很多事情看得开了,明智的不参合进去,王秀的问话明显转移话题,急忙道:“让先生担忧了。”

“整整去了七八年,看来你已经明白,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的,还是方的?”王秀笑眯眯地道。

“先生的学术,我历经近八年证实,果真是天方地圆。”薄章有几分激动,嗓音也高出几个分贝。

“人生能有几个八年!茫茫大海,风险莫测,看你一路风浪困顿,生死几许?”王秀还是感慨不已,要知道薄章可是取道后世的澳洲,横跨南印度洋经过好望角入大西洋,过南美洲再穿越太平洋而来,无论是天灾,海浪疫病,能回来就是天赐。

“先生请看。”薄章拿出了一封图册,又道:“这是我绘制的路线,另有物产地形记录,都在驿馆。”

王秀起身郑重地接过来,摊开在桌案上,却见赫然是一副世界的平面图,难得的是这张图是他绘制的,上面标注薄章的所到路线,的确和他想的大差不离。好望角,已经不再是好望角,而是天涯。

“竟然是走了南线,顺着大6北上。”王秀目光放在后世的美洲,不由地一阵感慨,这条道路何等的艰辛。

薄章见王秀目光落在东面的大6,沉声道:“到了西极蛮夷,证实先生说的不错,大秦早就土崩瓦解,大6上是方国林立混乱不堪,金碧眼,遍地饿殍,我再次横渡大洋,幸运地找到出口,沿着海岸北上,竟然遇到与我同种部落。”

王秀眼前一亮,这不是所谓印第安人吗?不由地道:“史记载,殷人分两支,一支入高丽,一支远渡大洋,看来六哥福星高照,失散的殷商后嗣,总算被找到了。你,开创了一个时代啊!”

众人虽是吃惊,却也并没有太意外,王秀曾经断言,武王革命以臣伐商,纣王之所以打败,并非倒行逆施,而是商军主力征战东夷,无法回援朝歌,这支商军最终不愿臣服姬周,消失在人们视野中,成为一团迷案。

hp:。。

第1226第1226章地理大发现的意义

“根据先生的学说,我专门留了一年,觉他们的图腾石刻,与先秦有几分相通,甚至他们的祭祀,也和记载的颇多相似。天籁『小说”薄章说的有几分兴奋,目光闪烁不可预的光芒。

“大概说说。”王秀颇有几分兴趣,相比那些士人的龌龊,他对航海地理大现更感兴趣,那可是天赐之地啊!能够抢先一步的话,对于后世的影响可想而知。

薄章倒是没有推辞,他用最简练最朴实的话,把从三佛齐出海之后的路程见闻,一五一十地叙述出来。

大家几乎被吸引了,要说王秀也说过,薄章从另个角度阐述,那是身临其境的说法,让人感觉不一样。

李长昇目光闪烁,自言自语道:“本以为纵横海外,海阔天空,却不想天下如此之大,倒成了井底之蛙!”

“呵呵,三哥,你倒是好感慨,却不知六哥生死之间,不知从鬼门关来往几遭,你要是去了,才知道南海风波相比重洋,简直就不值一提。”王秀洒笑不已道。

“却是我浅薄了,先生,既然天地之大,那么多无主之地,那就要去征服。”李长昇目光闪烁,他和张过不同,张过是战术大家,用兵诡异残暴,他却着眼战略,对王秀的方略理解很深,知道王秀的移民政策,薄章的远航未尝没有远征的味道。

王秀非常赞叹地看了眼李长昇,却没有表示同意,平静地道:“山海经所述东山,正是殷人后嗣栖息之地,也算是中国所有了!应该让他们看到故土。”

刘仁凤嘴角猛抽,这话说的太不讲理,分明是裸占有,还要说的那么好听。

他也深受王秀学说影响不假,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论,更加偏向于理学夷狄论,是想泱泱华夏地大物博,何必不断占有蛮夷土地,南海上做的就有些过分了,还想着万里外的不毛之地。就算是殷人后嗣又能怎样?儒以周为正统。

“茫茫大海,比南海内湖还要凶险,我们正在经营南州,对那片土地暂时力所不逮,却也要去关注一二。”

李长昇慢慢颔,王秀下了定论,大宋的海外战略,是到了延伸时了,就算暂时不能顾及,也要做好长久的推演。

“先生,南海就凶险莫测了,看地图的大洋万里波涛,恐怕。。。。。”刘仁凤非常不赞成,却碍于薄章辛苦不便明说。

“向西,我们要打破西海诸强,必须先经营好南海,这是数百年才能完成的。向东,乃上古真正的扶桑汤谷,无论如何要拿下来,那里可是不亚于中国的富庶之地,绝不能让任何的中国苗裔流落他乡。”

薄章认真地点了点头,正色道:“先生说的是,那里气候温润,四季分明,我带来了不少种子。”

“哦。”王秀眼前一亮,怎么就忘了这茬,种子,玉米、土豆、红薯的种子,这绝对是划时代意义的。

如果,能够大规模的种植,人口压力就能得到解决,地域性的恶劣条件,也能得到改善,就算是农户仅有三亩地,也能收获大量粮食,而不是仅仅糊口。

大宋自开国条件恶劣,虽说未能有汉唐的辽阔疆域,却是因祸得福,有了大一统皇朝所不具备的优势。

它甩掉了因战略和过度开垦,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西北和北方,占据富庶的中原和江南,这就让整个皇朝避免被恶劣地区所拖累,富庶地区的财富,得以留在内地循环,而不是赈灾贫困地区,狭小的国土也让人们把目光瞄向了海洋,开拓了国人的视野。

如今,朝廷已经收复定难,拿下了整个河西,北伐势在必行,对北方和西部的扩张,也纳入朝廷的大策,这就有了现实的压力,恶劣地区和人口的负担,都摆在庙算中。

虽然,他加大了对水土破坏地区的保护,甚至不惜放慢展马政,也要尽可能保护恢复西北植被,却不是朝夕可以达到的工程,这些收复的故土,迟早要成为动乱的源泉,这并不是以当政者清明昏庸所决定,而是自然气候条件。

还有就是贫瘠土地上的农桑,总不能大量移民解决,这厮治标不治本的方式。要想解决西北贫瘠土地问题,只能从恢复生态上考虑,植被养护、土地休息非常重要。

矛盾就来了,人总是吃饭的,地方也要展,富庶军州财政倾斜,或者是大肆开残余土地价值,无异于竭泽而渔。不仅让西北彻底被破坏,还造成民间对收复故土失地的反感,现在已经有些许苗头,大家嘴上说收复燕山,实际真的行动了,会有几个是真心实意的?不好说。

可以说,薄章的回归,以大航海带来的地理大现,让华夏子民扩张生存空间,那这些珍贵的种子,则是缓解恢复环境前的手段,甚至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,大宋行朝不再有扩张的压力,至少能保证边远地区人们吃饱肚子。

不过,一种作物从引进到展,还是需要漫长过程的,他打算让官府去推动,而不是民间慢慢推进。另一时空就有惨痛教训,明代引进的地瓜,却没有享受到红利,最终被满洲人享受到了。

“殷人种植玉米,收获季节一片喜庆,这种食物杆高果实大,米粒食用,内瓤碾碎喂猪,秸秆可以烧火,浑身都是宝贝,嗯,烤制的玉米风味最佳。”薄章笑呵呵地道。

王秀认可薄章的话,玉米的确是高产作物,地瓜更是好东西,他想起到了烤地瓜和爆玉米,这可是两种美食啊!不由地笑道:“带来了多少种子?”

“不少,除了海上吃了,还剩下很多,可以作为种子培育。”薄章很自豪地道。

“嗯,明个就让解斋去看看,顺便让司农寺、都水监的人召集老农,要选择合适气候土地试种,太府定要好生监督。”王秀显示出浓厚的兴趣,甚至是急不可耐,他明白其中蕴含的大机遇,甚至比控制金银矿山还有意义。

hp:。。

第1227第1227章王门子弟的嫌隙

费苏自然接下了这活,他可是太府寺少卿,有了王秀的支持,足以让司农寺、都水监认真办事,却不知他即将承担的差事,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,会为他在丹青史册上,留下何等标彰的笔墨,这是后话不提了。hp:

“许多事情还要细说,找个日子聚集两府六部诸公,专门听取六哥的解说,你要好好准备才是。”王秀温声道。

众人皆是一怔,召集两府六部重臣,专门来说薄章的事情,绝对当成了军国重事,不能不让人艳羡。

薄章也惊呆了,甚至认为是王秀对他辛苦的酬劳,才给了囊啊哦的荣誉,却又不符合王秀的性格,想想万里海疆的富庶之地,以王秀对海外的重视,未尝不想对这些地区移民,看来得好好准备了。

“要全面的说,嗯,重点还是要把握的,要为海上殉国的烈士好好说说,稍后我给你列个纲要,你有针对性地准备,最好能匀出点玉米,让诸公尝尝鲜,烤的娇嫩的最好。”王秀笑眯眯地道。

“先生放心。”薄章激动地满脸通红,身子也在微微颤抖,绝好的机会啊!这次,出海的六七艘大船,回来仅有三艘,为了殉难的人也要说上一说,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,定要大力宣传。

“六哥,两府六部诸公为一人会商,这还是次啊!”宗良艳羡地看着薄章道,他知道王秀对薄章回归的重视,绝不亚于两银法。

王秀看了眼沉默的刘仁凤,目光隐有一丝复杂,又道:“无论怎样说,二哥把玉泉山办的井井有条,这也是有目共睹的,只是院风气还要放开,百家争论岂不是更好,学生都是朝廷的栋梁,束缚的太紧了不好。”

刘仁凤认同百家争论,不争不出学问,他对某些讲学也不满意,这些人反对学生辩论,极力驳斥其它学说,哪怕王学也斥责为异端,虽然,他不尽赞同王秀观点,甚至站在王秀的对立面,却不妨碍他支持学生辩论。

不过,王秀在肯定他的时候,用了句无论怎样说,这就让话味道有些转变,最多只能说他勉强称职,让人心中不爽快。

“会场怎样了?”王秀并没有去看刘仁凤,转眼看向费苏,这小子是有些能耐。

费苏轻轻咳了声,低声道:“已经布置就绪。”

“一个是万国博览,一个是辩论大会,嗯,务必要加强治安才行。”王秀非常得意,天下学问大辩论,还有工商业的聚会,就在前后两天举办,注定要被人记下。

“先生,行在往来士人增多,有些人夜宿妓舍,甚至公然和优伶同进同出,实在是有碍瞻观。”宗良脸色难看,显然不太感冒。

刘仁凤颇为尴尬,他也是听说了,对某些读人颇为不齿,士林对和优伶往来并无不可,甚至抱有雅趣看法,反正多是没有官职的士人,朝廷明令官员不得,却没有规定士人。

但是,此乃天下文人和佛道大辩论,来参加盛会的人放荡不堪,实在有些说不过去。

费苏却是莞尔,某些所谓名士,自明倜傥,寻花问柳是平常的事,何况他们又不是流官,没有这麽多的约束。行在原就是繁华之地,小娘子们热情奔放,对这些名士向慕有加,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一起。

他是一点也不在乎,反倒是用另类眼光去看,能够增加朝廷的税赋。

王秀不屑一顾,却也能理解,轻轻地笑道:“才子向慕美人,人性使然,管不了那么多,别闹出笑话就行。”

宗良嘴角一抽,这话明显有所指,某理学名士自负才高八斗,却和云溪比丘尼交往,闹出了一段佳事,实在劲爆,让多少人大摔眼镜。

“先生洒脱,只是有些所谓理学名士,却又人欲横流,实在是让人费解,天理何在?”费苏嘿嘿地笑了,目光却看向了刘仁凤,那讽刺的味道毫无掩饰。

刘仁凤脸色僵硬,狠狠地瞪了眼费苏,就知道这厮会落井下石,拿着几个败类说话,却不得不说道:“天下之大、儒者之多,一二无良之人,还是难免的。”

“天理人欲,名士大儒啊!”费苏看着刘仁凤,一阵怅怅地叹息。

王秀眉头微蹙,玩味地看着他们二人,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。

宗良白了眼费苏,心下暗骂这厮嘴贱,竟在王秀面前争斗,显不出你的能耐不是。

封元轻哼一声,沉声道:“解斋。”

费苏嘿嘿一笑,不再说话,脸色还是很随意,他和刘仁凤针锋相对,并不是无脑行为,更不

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

你可能喜欢的